统一服务电话:400-6162-766(免长途)
位置:首页 » 蒙古国旅游攻略

马头琴

一、引言

    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素有“音乐舞蹈民族”之美誉。在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以其悠久的历史,音色深沉粗犷,纯朴浑厚,自然纯美而光彩夺目。她是演奏蒙古族长调的最好乐器,是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她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族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蒙古族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琴人合一,以及与草原、白云、流水等大自然的对话所吸引。喝着乳香的奶茶,在琴声中引吭高歌,倾刻间,寂静的草原便琴歌飘荡。远远看去,毡房上升起缕缕饮烟,牧群散落在草原,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亲切、和谐,低沉的琴声伴着悠扬的长调,仿佛天外之音隔世传来,一幅朴实无华的草原音画即刻展现在你的眼前。

    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蒙古国、俄罗斯等蒙古族聚居地区。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则叫做“潮尔”。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地,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 “弓弦胡琴”等叫法。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马头琴”荣列榜中。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溯源

    马头琴历史悠久。蒙古人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据考证,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1162年—1227年)统一蒙古地区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就已在蒙古人中广泛流传了,当时称为胡琴。元代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游历我国期间,曾于1275年5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深得元世祖忽必烈宠信,他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回国时,还把胡琴带到了欧洲,对西洋拉弦乐器的发展曾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随着元朝宫廷生活的逐渐丰富,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不仅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与此相关,元代蒙古族乐器的总体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如火必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尽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在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琴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将马头琴的前身胡琴的形制详尽地记载下来,可见,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明、清两代,这种火必思形式的胡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用于宫廷乐队中。当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打进察哈尔(今张家口以北地区)地区,还特意将乐手和几把胡琴留了下来。到了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在胡琴原型的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蒙古族拉弦乐器潮尔。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之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到了20世纪初的民国初年,蒙古人才把琴首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上窄下宽的正梯形。至此,潮尔完成了发展的使命,马头琴则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随着草原游牧音乐的迅猛发展,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人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蒙古器乐的主角。

    当代著名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1979年2月23日在《内蒙古日报》(蒙文版)发表的《马头琴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写道:“把龙头改制成马头,大致是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即蒙古人民共和国革命胜利前后。喜欢骏马的蒙古人抛弃了龙头换上马头雕装,充分体现和完全符合蒙古人的思想感情。由此,国内外都统一称之为马头琴。”

三、传说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动人的传说。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不仅被蒙古族的人们所熟知,甚至东渡日本,被编为儿童文学广泛流传。相传,马头琴是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是由奶奶抚养大的,婆孙俩靠着二十多只羊过日子。苏和每天出去放羊,早晚帮助奶奶做饭。十七岁的苏和已经长得完全像个大人了。他有着非凡的歌唱天才,邻近的牧民都很愿意听他歌唱。

    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越来越黑。可是苏和还没有回来。就在人们十分焦急的时候,苏和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东西走进蒙古包来。人们一看,原来是匹刚出生的小马驹。苏和看着大伙惊异的眼光,对大家说:“我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这个小家伙,躺在地上直动弹。我一看没人收拾它,怕它到了黑夜被狼吃了,就把它抱回来啦。”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小马驹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很快长大,浑身雪白,美丽健壮,非常惹人喜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一天夜里,苏和从睡梦中被急促的马嘶声惊醒。他想起小白马,便急忙爬起来出门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被小白马挡在羊圈外面。苏和赶走了大灰狼,看见小白马浑身汗淋淋的,知道大灰狼一定来了很久了,多亏了小白马,替他保护了羊群。他轻轻地抚摸着小白马汗湿的身子对它说:“小白马呀!多亏你了。”

    一年春天,草原上传来了消息说,王爷要在喇嘛庙举行赛马大会,要为女儿选一个最好的骑手做她的丈夫,谁要得了头名,王爷就把女儿嫁给谁。苏和也听到了这个消息,邻近的牧人也鼓励苏和领着小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牵着心爱的小白马出发了。赛马开始了,许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扬起了皮鞭,纵马狂奔。到终点的时候,苏和的小白马跑到了最前面得了第一名。王爷下令:“叫骑白马的上台来!”等苏和走上看台,王爷一看,跑第一名的原来是个穷牧民。他便改口不提招亲的事,反而对苏和说:“我给你三个大元宝,把马给我留下,赶快回去吧!”““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呀。”苏和一听王爷的话,顿时气恼起来。我能出卖小白马吗?他这样想着,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那两句话。王爷恼羞成怒地喊道:“小白马是我家马群里的马驹,一个穷小子哪有这样的好马,你一个穷牧民竟敢反抗王爷吗?来人哪,把这个贱骨头给我狠狠地打一顿。”不等王爷说完,打手们便动起手来。苏和被打得昏迷不醒,还被扔在了看台底下。王爷夺去了小白马威风凛凛地回府去了。

苏和被亲友们救回家去,在奶奶细心照护下,休养了几天,身体渐渐恢复过来。一天晚上,苏和正要睡下,忽然听见门响。问了一声:“谁啊?”但没有人回答。门还是“砰砰”地直响。奶奶推门一看:“啊,原来是小白马!”这一声惊叫,苏和忙着跑了出来。他一看,果真是小白马回来了。它身上中了七八支利箭,跑得汗水直流。苏和咬紧牙,忍住内心的痛楚,拔掉了马身上的箭。血从伤口处像喷泉一样流出来。马因伤势过重,第二天便死去了。原来,王爷因为自己得到了一匹好马,心里非常高兴,便选了吉日良辰,摆了酒席,邀请亲友举行庆贺。他想在人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好马,叫武士们把马牵过来,想表演一番。王爷刚跨上马背,还没有坐稳,那白马猛地一踹,便把他一头摔了下来。白马用力摆脱了粗绳,冲过人群飞跑而去。王爷爬起来大喊大叫:“快捉住它,捉不住就射死它!”箭手们的箭像急雨一般飞向白马。白马虽然身上中了几箭,但还是跑回了家,死在它最亲爱的主人面前了。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更大的悲愤,他经常几夜不能入睡。一天夜里,苏和在梦里看见白马活了。他抚摸它,它也靠近他的身旁,轻轻地对他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开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就用我身上的筋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之后,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它的腿骨做柱,头骨做筒,尾毛做弓弦,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样子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天带在身边。每当他拉起琴来,就会想起对王爷的仇恨;每当他回忆起乘马疾驰时的兴奋心情,琴声就会变得更加美妙动听。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

    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反映了蒙古族对马头琴的情有独钟,也生动地描绘了游牧民族与马的深厚感情。

四、造型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通常分为大、小两种,分别适用于室外或室内演奏。大者,琴体全长100厘米~120厘米,琴箱长26厘米~30厘米、下宽22厘米~28厘米,宜室外演奏使用;小者,琴体全长70厘米左右,琴箱长20厘米、下宽 18厘米左右,宜室内演奏使用。马头琴是属于指板类型的拉弦乐器,不设千斤,从山口到琴马的一段琴弦为有效弦长。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琴箱的面、背两面都蒙皮膜,这和一般拉弦乐器只正面(筒前口)蒙皮、背面(筒后口)设音窗或呈开口式是不同的。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甘美、浑厚、悠扬、圆润、宛转,这在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马头琴的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花梨木、红木或松木制作,大者全长124、小者全长70厘米。琴头呈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细的马头,既有奔马的马头,也有立马的马头,有的是在琴杆上端直接雕出,也有的是雕好以后粘上去的。弦槽后开,多有槽盖,两侧横置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又称把子,采用黄杨木或琴杆木料制作,轴杆为圆锥体,轴柄呈圆锥形、八方形、瓜棱形或扁耳形,圆锥形轴柄外表刻有直条瓣纹,便于拧转,有的轴顶为圆球形。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山口,下端装入琴箱上下框板的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条马尾弦,两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长马尾合成,两端用细丝弦结住,上端缠于弦轴,下端系于琴底的尾柱上。琴弓用藤条或木料制作弓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正反四度或五度定弦。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松木板的。

五、演奏

  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尤其是同蒙古族的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殿堂。演奏曲目由蒙古风格的作品扩展到外国作品,一批专业演奏家迅速崛起,教材和理论文章层出不穷,独奏、齐奏、重奏、协奏曲相继问世,甚至将马头琴溶入在交响乐之中。这一系列成果,赋予了马头琴更深刻的文化内含,使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从草原走上了世界舞台,使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同世界上所有民族的音乐文化一样,闪烁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光辉。

    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运弓中,弓毛和琴弦要保持直角状态。马头琴的定弦有多种,因较细的琴弦张在里弦,较粗的弦张在外弦,所以常以反四度关系定弦为a、e,有时也以正四度关系定弦为A、d,正五度关系定弦为d、a,用于伴奏时音域仅一个八度。拉奏方法也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琴弓的弓毛不夹在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奏,所以它具有独特的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拉奏起来,特别洪阔、低沉而豪放,富有草原风味。右手弓法有长弓、半弓、短弓、跳弓、连弓、连跳弓、顿弓、打弓、击弓、碎弓和抖弓等,左手指法有弹音、挑音、颤音、打音、滑音、双音、拨弦、揉弦和泛音等技巧,许多装饰音都是由小指奏出的。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所以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六、收藏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珍藏有多件马头琴。其中有一支来自东蒙民间的马头琴,系用当地所产的松木制作,琴箱正梯形,箱长29厘米、上宽23厘米、下宽26厘米、厚9厘米,正、背两面蒙以马皮,背面皮面中央开有一个金钱眼状出音孔,孔径7.8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根柴木制成,全长108厘米。琴头长方柱形体,顶端雕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各置一个弦轴。弦轴色木制,呈八方形锥状体,轴长12.8厘米,轴顶圆球形。琴杆呈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雕有龙面装饰,下端插入琴箱通孔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龙面鼻孔中穿出,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一束黑色马尾为弓毛,弓长76厘米。此琴制作精细,琴箱四框外表雕刻出民族图案花纹,通体髹以深棕色漆,马头、轴顶涂黑色漆,琴头和琴箱正背两面油漆彩绘云头、花卉和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古色古香,雅致大方。此琴原为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在这个博物馆里,还珍藏有两件蒙古国制作的马头琴,其中一支共鸣箱呈正梯形,箱框用四块硬木板拼粘而成,两侧板上开有音窗,琴箱长33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31厘米、厚10厘米,正面蒙以马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用一块松木制作,全长108厘米。上端雕刻向前弯曲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轴。弦轴云杉制,轴长18厘米,轴柄扁而长,形如马耳。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上端设有弦孔通向弦槽,下端装入琴箱中。皮面中央置木制桥形琴马,马长6厘米、高3.2厘米、底宽1厘米。张两束黑色马尾弦,两弦由弦孔中穿出,下系于琴底尾柱上。琴弓为木制弓杆,两端系一束黑色马尾而成。琴头、琴面髹以淡绿色漆,琴杆、弦轴为橙黄色漆,通体彩绘富有蒙古族风格的云头、花卉和图案纹饰。此琴为50年代初蒙古族民共和国音乐代表团访华时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它是中蒙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被载入了《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七、革新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人们喜爱马头琴,除作为独奏乐器外,常用于说唱(蒙语说书)、民歌和舞蹈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早期的马头琴,是由马头琴乐手自制自用的,由于音量比较小,只适合于在蒙古包和室内演奏。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制作者们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造,经过改造的马头琴,音域得到扩大,用尼龙弦代替马尾弦,使音量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四度。既保持了传统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深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的特点。马头琴的艺术造型更加完美,音量和音域得到显著扩大,已完全适用于在舞台或室外演奏,它不仅能够拉奏,还可拨弦弹奏,最擅长演奏柔和细腻的抒情曲调,特别适宜演奏悠长辽阔的蒙古长调民歌,已成为蒙古族最主要的独奏乐器。

    乐器制作者还研制出了中型马头琴和大型马头琴,这两种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相当于西洋拉弦乐器当中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一来,马头琴“家族”就形成了一个高、中、低音俱全的完整乐器组,充实了中国民族乐队。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造和创制的新型马头琴在外表装饰上仍然保持了原有的特点,在琴身上绘有民族特征的图案,风格古色古香,雅致大方,从外观上看,不失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八、曲目

 马头琴的优秀曲目很多,传统的琴曲风格多样,富于草原特色,曲调委婉,多是描绘自然风光或对马的歌唱。如《朱色烈》、《凉爽的杭盖》、《四季》、《蒙古小调》、《鄂尔多斯的春天》、《清凉的泉水》、《走马》和《马的步伐》等。《朱色烈》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朱色烈” 是山峰的名字,乐曲用它来比喻男女爱情的坚贞。《凉爽的杭盖》是描写水草丰美的山林和牧场的夏日风光。《四季》是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曲调悠扬流畅,描绘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赞颂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创编乐曲,有达日玛的《草原新歌》、《新春》,齐·宝力高的《草原赞歌》、《草原连着北京》、《万马奔腾》、《叙事曲》、《在鄂尔多斯草原》、《蒙古胡琴赞》和辛沪光的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等。《草原新歌》取材于锡盟、呼盟民歌,是一曲草原和牧民的赞歌。《草原连着北京》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身在草原、心向北京的炽热豪情。《万马奔腾》描绘了内蒙古千里草原的壮阔建设图景。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

放心预定
所有产品均有合法资质的提供商
信用卡信息加密传输安全放心
贴心服务
7*24小时全天专业服务
多种多样的贴心提示
便宜实惠
品质更高.价格合适
全年优惠不断
蒙之情旅行社实行统一销售,分布操作,销售中心位于呼和浩特,操作中心分布位于呼伦贝尔、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哈尔滨
旅游会议咨询电话400-616-2766(免长途费)
蒙之情呼和浩特总社 地址:呼和浩特市兴安南路75号天鹅小区2号楼713室 营业执照编号:91150105787077115N 旅行社经营许可证 L-NMG-100246 经营范围:国内旅游 入境旅游
蒙之情提示:旅游行业是一个需要特别审批的行业,请您选择正规旅行社 签订正规旅游合同出游 以免给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投诉电话:12301

Copyright 2006-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内蒙古蒙之情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法人:李艳辉  蒙ICP备11004012号   
技术支持:维雨科技

 
  • 微信扫描
  • QQ客服
  • 点击这里
  • 点击这里